原标题:医院变“免费旅舍”,医患关系真的好转了吗?
近日,一则“医院变成暖心‘旅社’”的视频在网上热传。为了给患者家属提供住宿场所,武汉某医院已连续九年每晚开放医院大厅,供患者家属打地铺。(《北京青年报》,2018-08-13)
图为武汉某医院大厅
高峰时段有近200名家属在医院过夜
视频传出后,该医院的行为引发众网友纷纷点赞——
@Jiezhouhke:希望多点这样为百姓着想的医院,为你们点赞。
@这个书欣有点帅:其实,省不下几百块,重要的是会对医院心存感恩。
@琪哩哩个琪77:真的是很良心的医院了。在医院住过一段时间的我深有体会,陪床的人只能蜷在凳子上过一夜的滋味不好受,去旅馆真的消费不起。
@呼啦啦:简直是众医院中的一股清流。
......
与此同时,“医患关系”这一话题又伴随着众人的热议再一次进入人们视线!
“我可能没那么信任你”
一直以来,医护人员和患者以及患者家属之间,似乎总有那么一堵墙。
这堵“不信任”的墙,造就了一系列的医患纠纷。
2016年5月,广东省人民医院口腔科主任医师陈仲伟下班后,被此前治疗过的一名患者尾随至家中行凶,陈仲伟全身被砍30余刀,凶手行凶后跳楼身亡,陈仲伟经抢救无效离世。
2016年7月,南京儿童医院的一名护士在为一3岁患儿进行静脉穿刺时,因为孩子哭闹不配合,第一次穿刺未成功,护士准备第二次进行穿刺时,等待在外的患儿母亲冲进治疗室,用ipad直接砸向护士额部,造成长达2公分深及骨膜的伤口。
2017年3月,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两名患者看病时与护士发生纠纷,进而抓扯打骂护士,爬上导诊台大声喧闹,并堵住医疗通道,导致导医台无法进行工作长达50 分钟,两名护士软组织挫伤。
......
广州英雄广场
市民自发举行悼念被杀害医生陈仲伟的活动
这些医闹事件的发生,无不体现了医患之间关系的岌岌可危。
患者就医,医生治病,二者为达成同一目的而存在,为何彼此间关系竟如此紧张?
2016年8月,《新周刊》曾发起过一项名为“中国信任度”的调查。调查结果显示,如果家人得了重病,有44.71%的调查者对医生的诊断报告及治疗方案表示半信半疑甚至不信。
究其原因,其中28.72%的人觉得医生不说实话、夸大病情以增加医药费;26.13%的人认为医生会要求病人做不必要的检查项目;25.35%的人认为是制度性缺失,医疗保障和保险制度不到位;还有19.80%的人对医生的专业水平表示质疑。
数据来源:《新周刊》2016年中国信任度调查
一方面,患者不信任医生,就诊时处处顾虑、甚至过分依赖百度。
另一方面,对于医护人员来说,患者的不信任和不体谅,也让医生的职业安全感陡然下降,甚至心生芥蒂和抱怨。
这种两者之间相互的不理解和得不到尊重,更易让彼此间的关系陷入两难境地。
揭开“医生”的神秘面纱
医患关系在备受热议的同时,也在一定程度上让“医生”这个职业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。
毕竟,那么多的不信任和不理解,更多的是源于普通大众对“医生”这个职业的不了解。
为了让人们进一步了解医生这个职业,近年来不少讲述医患关系的医疗剧,也为医患关系的缓和尽了一份绵薄之力。
《到爱的距离》剧照
《心术》剧照
《外科风云》剧照
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纪录片——《人间世》。
《人间世》
“医生连续手术累到在手术室”这样的热搜通常会引起人们对医生的同理心。
同样的,《人间世》也会让观众更加理解医生这个职业。
“医生最困难的不是面对失败,最困难的是,面对这些失败带来的种种挫折,却不丢失最初的那份热情。”这是《人间世》中的一句话,也是片中瑞金医院心外科主任赵强的实例。
在《人间世》的第一集里,他先接诊了27岁的马凡综合征患者——王斌。这是一种先天性疾病,被称为“死神代名词”,患者的主动脉随时会撕裂,因大出血死亡。
要救他,就得把全身的主动脉都换成人工血管,这样做等于“半个人要剖开”,属于特大手术。
赵强接下了这台手术。
可惜,术后第二天,王斌出现急性肾衰竭,没挺过来。
不久,瑞金医院又来了一个马凡综合征患者,刘靖。刚经历一次失败的赵强没拒绝这家人,“生死关头,你不会考虑自己的名利,病人是第一位的”。
“这个女孩的爸爸、哥哥都因为马凡综合征猝死了,我不给她手术,她的生命也可能随时中止。”
“每一个案例都是不一样的,没有一模一样的病例”。
32个小时的手术、9名医生合作,这次,刘靖活着出院了。
刘靖
赵强说,希望通过这部纪录片让大家知道,每个病人,医生都会倾尽全力去救治,但也要理解,总有一些医学尚无法达到的地方。
“通过换位思考和善意的表达,构建和谐医患关系。”这亦是《人间世》想要传达给大众的主旨。
除了医生赵强,这部一共有10集的片子,还为人们展现了一批尽心尽力无怨无悔的医生。
他们加班熬夜,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;
他们为工作牺牲了家庭和个人生活;
他们并非像人们觉得的那般冷漠,他们甚至比病人家属还希望患者能够好起来。
信任如何建立?
医生尽力而为,病患为何还是不信任?
根据上文的“信任度调查”数据,大部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不够信任,均可理解成是因为医患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等,患者容易对医生行为产生的误解。
以曾经发生在川大华西医院的一起医疗纠纷为例,因为病患家属不相信医务人员配药,以监督护士配药为名强行进入诊疗室,并撞伤护士左额眉骨处,缝合了8针。
但若医患双方多一点沟通,多一些耐心的解释,可能就可以避免掉。
这种沟通,不仅仅是对病情的询问和探讨,更需要和患者进行情感上的交流,让患者觉得医生是可信可靠的。
当然,不可避免的是,由于有些患者的医疗知识或者受教育水平不高,自身对医疗、药品的信息知之甚少或并不知情,这也是导致医疗纠纷的重要原因。
比如曾经发生在山西长治医院的一起伤医事件,就是因为医生拒绝了患者家属“按百度治疗方法进行治疗”的要求,结果被刺9刀,导致心脏破裂。
所以在这方面,沟通就不仅是针对医护人员而言了。医院作为医疗机构,有必要通过知识普及和科普宣传等大众传媒沟通方式,对患者的医疗知识进行补充和普及,提高患者的基本医疗知识水平。
而病患自身,在对医疗知识不懂不知的情况下,更应该做到不轻信不盲从网络、偏方,对医生持有基本的信任。
中华医学管理学会维权协会的一项调查还表明:80%的医疗纠纷不是由于医疗技术引起的,49.5%的纠纷是因为服务不到位造成的。
好在,近几年,我国在医疗服务方面也有了不少改进。
比如文章开篇提到的武汉某医院,医院将大厅开放给患者家属,为其提供打地铺服务。尽管增加了运营成本,但医院认为此举能够让患者及家属受益,就会一直坚持下去。
还有沧州某医院连续三年邀请知名音乐演奏老师,精心挑选胎教经典名曲,为孕妇们举办演唱会。
另外,为提高服务质量,我国不少医院均开通了评价服务。患者在就诊后,可以通过微信、支付宝扫码等方式,对该医院的科室以及医护人员的服务进行点评。医院也会根据患者给出的满意度评价和提出的建议,用作服务改进的参考。
医患关系中的信任危机,会导致更多的焦虑和失望,医者因此而陷入恐慌,患者因此而病入膏肓。彼此信任是诊疗过程妥善进行的第一步。
所以,别再躲在墙内侧耳质疑了,我们没有一个理由让医患关系变坏,却有一千个理由让医患关系变得更好。不论是医护人员还是病患,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持以最大的善意,尽力避免医患矛盾的发生。
隔在医患之间的那堵墙,需要瓦解也必须瓦解!
图片及资料来源于网络